张天翼《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概要

      张 天 翼《扮装人物画创研》学 科 概 要

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艺术科研工作是必要的。首先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什么课题,怎样进行研究,走什么道路。作者张天翼认为当代中国画人物画存在着现代化转型问题。需要以现代思维,如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思想,建构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的人物画造型形式。这就要采用现代性艺术科研方式——如理性思维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走一条“学科化”的道路。绘画领域里,人物画是当代的主导学科——多年来尤其以写实、写意为主导形式。写实法重感性,是对现实事物作物理性的模仿;写意形式是对客观事物作符合主观理念的心理性绘画形态塑造。所以“学科化”道路的研究课题,是在传统性写实、写意人物画基础上如何沿着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接轨,进入当代文化体系。探索某种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想象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并直观地、深刻地揭示当代人的现代性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如展现出网络生态的本质特征的可能性。据此,逐步建构成某种具有智能型形式美感的现代人物画造型形式系统。那么就通过一条理性思维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的道路来探索自己独特的、立体性的艺术学科,一步一步形成一门扎实的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学问”。那么以什么人物画题材为切入点呢?作者当然以戏曲人物画为切入点。那“现代意义”是指什么呢?其一是指探索表现当代“智能生态”的新人物画形式;二是指自己对当代社会“人的自觉”发展的新步伐、新成果的感悟为作品的文化内涵。三是努力为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一点正能量作用。


一,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系统——需要专门学科研究

   当代人画戏曲人物画的学术意义不在于单纯地为画戏曲而画戏曲——再复制过去的民间“戏出画”,而在于入乎其内,探寻、认知其中潜在的造型美学理念和人物画造型规律,从中得到启发。观者理解,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属于一种艺术形态——扮装造型、演唱、舞蹈、抒情与美的创造过程之综合性运动形态。在观众感受中,这种形态表明,事物在特殊状态和特殊环境中,是有多种变化的,与一般现实生活中的状态有区别。例如,人在水波中的倒影和潜泳的视觉形象变化丰富;人在曲面镜中影像变形严重等等。说明人在不同生态、不同情绪、不同环境中的形象与正常形象之间的差别是客观的。其艺术造型也必然不同。

民族艺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些年来,中国画人物画的工笔画与小写意画等模仿性画法为主导形式。工笔法以感性因素为主导,和写意法所体现的“意象”美学的内涵及其表现力,可以长期存在。但毕竟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有了差异。现当代的中国画人物画注重现实社会功能而坚守写实和写意形式。追求造型“真实准确、生动感人”以便体现既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丢失了绘画艺术的“形体美”与造型元素本体意义。绘画艺术本体要遵循自身客观规律深入发展,不会止步于旧的写实、写意形式。在当代,计算机与互联网促使人类的生活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虚拟科技与虚拟文化大发展。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本体的发展,也趋向了现代虚拟美学。互联网以影像艺术和虚拟艺术满足虚拟审美的需要。张天翼在其专著《画河漂流》中对中西绘画艺术本体的“艺术自觉”的发展脉络作了概括的梳理,分析了绘画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所以认为中国画人物画发展的现代化方向,会向强化虚拟性因素迈进以符合时代的需要。也会形成写实、写意与现代新形式的“共在”。恰恰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虚拟因素很强。探索人物画的虚拟因素发展的可能性,适于对中国戏曲人物画开展研究而借道深入。
A,作者对京剧人物画的研习从1978年始,由画油画转为画京剧舞台速写。几年后开始在舞台速写的基础上画写意京剧人物画。1990年前后,正赶上中国掀起“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热潮。几种因素促使作者的京剧人物画创作实践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之路:多次配合国家重要戏曲演出活动。例如,为配合国家举办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组织了“天津戏曲人物画联展”;作为1994年5月第二届全国少儿京剧大赛(天津)活动项目、1994年底国家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项目举办了“张天翼京剧人物画展”。为1995年“首届中国(天津)京剧艺术节”设计纪念封,并捐献绘画作品。出版画册《张天翼京剧人物画选集》作为首届京剧艺术节重要纪念礼品。(曾获得首届京剧艺术节组委会颁证表彰,认为张天翼“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97年至2001年,完成巨幅京剧艺术发展史文献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的创作,被誉为“鼎盛京剧的丰碑”。2006年春,应邀参加第十七届澳门艺术节等等。此外,作者也在此时段曾多次以自己的京剧人物画作品为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做贡献。如此,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作者以自己的京剧人物画为促进民族戏曲文化和民族美术文化的有机整合起了积极作用。这其实正属于作者的“学科化”研创之路的特殊课题。
B,以戏曲舞台故事为题材的中国戏曲人物画虽然也是源远流长,但不像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那样都具有各自系统的发展传承脉络,有系统的学术研究与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有成熟、丰富的艺术语言规范和形式风格,出现各种流派;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地位。相比之下,民国以前的宋元与清代的戏曲人物画都是以写实形式描述戏曲舞台故事为能事。观者也通过这种“戏出画”来回味戏曲艺术的意趣——近似于观赏戏曲摄影照片。这样的漫步于感性现象层面的“戏出画”的绘画艺术品格,仅停步于写实和写意,其文化艺术的源流与学术内涵就得不到深刻入里的探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学术系统中难以成为重要的支系。所以主要在民间工艺、年画领域发展。究其主要原因,当是没有进入理性层面,没有得到学术性梳理与规范,没有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构成独特的艺术形式系统,一支高品格的民族绘画样式系统。这样中国以戏曲为题材的人物绘画既没有相关学术系统和成熟理论的支持,也就没有明晰的走向成熟的发展方向。清末出现胡锡圭、宣鼎等人探索写意、泼墨戏曲人物画法。后有关良等人受西方现代绘画影响,探索个性形式语言,推出了体现“稚拙美”或漫画风格的大写意戏曲人物画样式。这种趋势就更证明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发展需要探索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客观规律,就需要建构自己的规范,建构中国戏曲人物画自己的学术系统,和自己的艺术评判语汇系统。
C,在搞“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之前,作者对戏曲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情有独钟,且又迷茫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清晰的理性思路。1994年12月,“张天翼京剧人物画展”作为国家举办的“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项目之一,在北京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为本次画展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美术专家刘曦林先生根据张天翼那些年独特的艺术创作、研究经历提议说:“……我认为戏曲画是一门边沿学科。在中国美术史方面,需要有人研究一下。其个性问题,戏曲画与别的画有什么不同。这种题材有它的学问,不能浅薄地理解它。戏曲艺术在空间上很博大。研究戏曲画,戏曲与绘画,从有什么区别的角度多动动脑子。天翼是否展开一下,把它作为一门边沿学科来研究,建议天翼把这门边沿学科搞起来。……”(根据录音)作者也根据自己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经过认真考虑,认识到刘曦林先生的这番话对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学术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绘画的研究、创作要形成一门系统的学问,就要走“学科化”之路,即一种“科学发展”思维和道路。因此作者毅然接受专家的建议与嘱托,正式走上一条艰难的艺术科研之路,走一条专题艺术学科系统研究的道路。
作者曾在“文革”期间,利用工作之便研习西方现代油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十年。代表作品有油画《中国的新生》。用现代艺术理念先从造型学的角度,为京剧扮装造型振聋发聩的艺术震撼力而惊异,继而从中发见、认识到一种以“装扮”为造型手法的美术造型方式——“扮装艺术”。再作“发散思维”,从京剧扮装现象深入拓展,放开眼界,从造型艺术的视角认识到京剧扮装的背后还有极广阔、极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背景——“扮装文化”之特色人文领域,也认识到扮装的虚拟性造型的美学品质——作者惊异地发现,在戏曲与美术边缘学科领域深入探究,理论与艺术创作结合,自己已经进入“艺术科研”领域,成为一名“艺术科研人”。在“艺术科研”道路上一步一步扎实、系统地建构自己的“扮装人物画创研”的“学科理论”系统和“学科绘画”系统,至今已经有二十年。如果加上此前的十余年创作的京剧舞台速写画、工笔与写意戏曲人物画,以及对京剧表演艺术、京剧舞台、京剧扮装等知识的学习,至今不少于三十几年。适逢2011年国家根据艺术发展的需要,决定把艺术学提升为中国十三大学科门类之一。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抓住了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也表明了人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科化”——理性思维与感性实践有机结合。从“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艺术的“学科化”研究之路对于艺术发展的的实际意义。张天翼认为,如今人类艺术的创作发展途径进入了“学科化”时代;从感性的“技能艺术”为主导也会演化为以理性的“学科艺术”为主导;从水墨挥洒的“意象形态”艺术为主导演化为以创意高妙的“智能形态”艺术为主导。
D,为什么要画京剧人物题材?作者从艺术科研的角度认知、把握戏曲艺术所蕴含的艺术真谛,建构自己的绘画艺术天地。
1, “鼎盛时期”的京剧艺术具有较强的现代因素,属于现代形态的民族戏曲艺术;其舞台角色都是现当代人装扮的,体现着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格。所谓“人生大舞台”。画家亦可借京剧抒发自己的情感、观念。作者从京剧扮装的造型艺术角度,深入探讨人类扮装行为具有的特殊精神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
2, 京剧扮装,尤其是花脸角色造型是具有很高艺术境界的艺术形态人物形象,其造型艺术品格,是人类扮装形象中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遵循艺术客观规律而不拘泥于历史现实人物原型,做主动地智慧性艺术创造,却能演绎任何朝代的剧情而被观者接受。由此悟得,人物艺术造型不是绝对表述客观真实,而是建构艺术形态本身。作者从京剧花脸脸谱中领悟到一种更高深的民族艺术造型思维方式——名之为“戏幻•形外线造型”,用于探索具有现代品格的虚拟性人物画造型形式。
3, 当代中国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主要文化形象。而京剧花脸、武生等意象造型不受任何历史时代特征的局限,成为最具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特色的象征性、代表性艺术形象和文化形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美——“中华美”。 因为东方各国民众的现当代生活形象大同小异,区别不明显。与历代历史服饰冠带早已消失不同,作者以依然常见的京剧人物为绘画造型参照,建构“中华之象”,展示自己对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人文化形象的独特理解。
4, 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化”时代,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人文化形象不是古代历史生活形象,不是被“国际化”的现代中国人形象,而是由现当代中国人装扮的超历史时代性的戏曲人物艺术造型。超时代的艺术形态积淀为文化传统,戏曲人物艺术造型一如水墨写意绘画,都是民族认同的文化象征,并得到了国际公认。
总之,京剧人物的扮装造型的艺术品格不是初级的感性形态,从整体上看是属于写意性理性形态;而其中一部分是作者称为“扮装艺术”经典作品的属于超理性的幻变形态。这种幻变形态的造型是作者提倡的,与当代网络文化的审美趣味相适应。


历年发表的关于“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研究的重点专著与论文
自九十年代初,作者开始思考、尝试论述对扮装文化和“扮装艺术”的认识,还与一些朋友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总是认同者少,他们认为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不是一回事。原因是他们对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理念不熟悉。由此,作者对理性思维更加重视。对于研习美术发展史和美术理论更看重,也更着力做理论辨析、论述。于是走上了“艺术科研人”之路。“艺术科研人”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为一体,即“学科化”之路——产生“学科理论”系统与“学科绘画”系统双胞科研成果。“学科化”之路与那种理论和创作“两条腿分开走路”的纯理论研究、纯艺术创作各不相干有质的不同。从1997年至今发表、出版各种论文与专著表征着笔者的“艺术科研”之路径。
1,1997年秋,在天津《艺术研究》杂志刊法论文《戏曲人物画研究绪谈》。
2,1998年在天津《艺术研究》杂志刊发首篇扮装学论文《从京剧扮装发现“扮装艺术”》。
3,1998年应《中国书画报》约稿并12期连载的论文《戏曲画谭》。
4,1999年12月《艺术创新论集》收入论文《现代艺术观念是关键》远方出版社。
5,2002年9月天津杨柳青画社公开出版了专著《“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立体思维》。
6,2003年7月 《中国书画报》三期连载论文《开拓人物画新的造型方式》。
同年,《香港文汇报》刊载重新修订的《开拓人物画新的造型方式》。
7,2005年初天津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学术画册《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书中后附专著《扮装学概论》。
8,2007年《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论文《京剧扮装是一种特殊的美术造型方式》。
9,2009年完成,2013年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天津市艺术科研立项美术学专著《画河漂流》。
10,2013年发表论文《京剧现代剧目需要“扮装艺术”》。经过几年的准备,精心撰写专著《扮装人物艺术研究》。…………
如今,作者感到自己的思维比以前条理更清晰,得到逻辑性的正能量,促进了绘画创作的正方向和正常发展。本书各序列章节对已出版的内容作概括性的总结叙述之外,增加了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二,“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建设的思维方式

宏观性   关注社会学与文化学层面是学科之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宏观性思维。例如艺术家有责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尽多的光和热,从表现微观的个体性自我关切的情感观念,放开眼界,变为关注社会整体,关注民族的、国家的当代“人的自觉”新步伐。表达对社会文化、社会民生状态的新思考、新认识。
学术性  艺术本体学层面是指绘画元素及其结构方式,从表达、体现客观事物形态特征脱出,不重描述自然物象,而走向整体性、本质性思维方式及其形态构成方式,产生质的升华。例如为了深入探求绘画艺术本体的某些规律,即点、线、面、色、形体的整体性构成规律,演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再如借鉴国外绘画美学观念和技法、形式;把不同造型方式有机结合等。学术性体现在创新性、现代性、前卫性等。
所谓创新性、现代性、前卫性,是说中国经济“腾飞”是一种“升华”;作为上层建筑的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也必然向着新境界、新形态实现一种“升华”——即“现代性”,这是一种质的转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是文化艺术沿自身客观规律演变发展的历史。是各历史时期艺术家劳动成果的积累,即是说传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创新不是凭空臆造。艺术的创新像高科技研究一样,在艺术本体方面取得开拓性的新建树。即是在美学理念上的变革,在艺术方式、艺术形式上的转变——呈现现代性的艺术思维方式与艺术行为方式、造型形式。只有以现代文化艺术思维指导下,在很好地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才能发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潜在的优秀资源。也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精华,把传统的、外国的、进步的、优秀的技巧和形式转化为营养是艺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文化性  “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从文化角度梳理,则称为“扮装文化学”学科,涉及人类历史悠久的的“扮装文化”领域。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对自我认知的快节奏地变革,把握它们的方式更广泛、更深入、更清晰,手法更丰富,使人类的智慧力更雄强、视野更广阔。同时人类对自己的造型美学,造型方式、造型形式手法有了更高,更丰富的要求,不满足于古代即定的某一种单调的造型理论和方式,手法,则是“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建设的文化背景。


三,“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理路
“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的立体建构分四个层面:
1,深广的历史渊源:戏曲艺术与戏曲文化;客观存在的、历史悠久的人类扮装文化领域;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之系统的理性知识和视觉参照;中国历代戏曲人物画系统及其发展脉络。
2,系统的“学科理论”结构:
  扮装文化领域理论与“扮装艺术”理论:戏曲人物画仅从戏曲题材的角度画戏曲故事情节、人物身段与情态为重点。就与传统戏出画没有区别。没有抓住戏曲画的学术特性。笔者从造型学的角度认识到戏曲演员与角色扮装造型之现实人与“虚拟形态”有机结合的品格。笔者从现代艺术视角认识到京剧扮装具有特殊造型方式的美学意义,与绘画、雕塑、摄像、建筑等几大造型艺术方式并列。把现实人以装扮的手法塑造成符合美术造型规律的“有生命的艺术品”。强调其人性升华的内涵。
创作京剧史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理论:促进对京剧扮装造型深入、具体的感性认知与写实的刻画;对“虚拟形态”艺术之智能美的深刻理解。论述京剧艺术本体发展的“高峰阶段”理论;论述“双峰并峙”理论等。
  造型美学理论系统: 认为京剧脸谱、民间玩具、剪纸、草书的造型现象蕴含着一种不同于“写意”造型方式的“戏幻”造型方式。一改写实、写意的模仿型造型,演变为非模仿的,主动的、自由的、智慧的想象、创造造型。把人再创造为“虚拟形态”——论述“戏幻”理论;“虚拟形态”理论、“线扮装”论;“虚拟与现实辩证结合”理论、“形外线”理论等。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结构。
3,系统的“学科绘画”造型美学理论与创作:
  京剧舞台速写艺术美学观与创作  在数年油画创作的基础上,转工京剧舞台速写创作数年直觉扮装,感性把握。京剧舞台速写艺术的创作先行,有益于对扮装造型深入的理性认知。
  写意扮装人物画美学观与创造型形式;有益于理解绘画形态语言形式的特性;充分体现民族绘画笔墨形式与线条结构的原理与规律。
巨幅京剧史文献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理论与创作;
建构扮装人物画“线扮装”造型美学系统
“形外线扮装”美学理论和“形外线构成”造型形式:认识扮装造型的“形外语言”造型美学原理,探索走出“写意”,以“线扮装”形式建构体现中国传统“象外之象”的造型思维方式。
“绵延线扮装”美学理论和“绵延线构成”造型形式;走出“写意”。以一笔书法线条结构展现西方哲学理念的抽象造型,探索展现长时间、复杂空间的“生命形态”造型。具有现代绘画品格。
“梦蝶线扮装”美学理论和“梦蝶线构成”造型形式:表现当代人“网络扮装”——“智能生态”的“虚拟形态”造型,体现“线扮装”造型的半抽象线结构形式系统。具有突出的现代性。


四,“扮装人物画创研”学科研究意义:
 
在当代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本学科力争为其强化理性思维起点正能量作用:
(一),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戏曲与美术之边缘学科研究,作为以戏曲扮装人物为造型对象和学术研究对象的重要课题系列,是一整套理论和绘画创作有机结合的创新性立体学科。核心目的是走“学科化”之路,把本学科建构为一门系统、扎实的学问,建设“扮装人物画”画科,以弥补中国戏曲人物画艺术缺少专门系统性的学科研究的缺憾。通过对人类扮装造型现象及其虚拟美学的探究与借鉴,建构一种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画人物画现代型造型形式——“形外线构成”、“绵延线构成”、“梦蝶线构成”形式系列。正符合2011年国家把艺术学升格为13大学科门类之一的基本精神和大趋向。
(二),本学科从京剧人物造型切入,以“发散思维”和宏观思维对人类历史悠久且形式千变万化的一类根据需要自由转变虚拟性身份与形貌及扮饰某种角色的“扮装”现象作文化寻根研究,首次提出了人类的一种特色人文领域“扮装文化领域”的概念与理论。使大众从本质上正确认识被称为“装扮”、“扮饰”、“化装”等现象的虚拟思维、虚拟造型的本质及其重要人文意义;认识人类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现实生存方式是辩证互补的关系。理解本学科从民间艺术大系统发现的“虚拟与现实辩证构成”造型美学及其独特人物造型形式与写实形式、写意形式是辩证互补的关系,并具有更强的智慧创造因素。
(三),提出“扮装艺术”理论——人类“扮装文化”经过很多年的扮装造型实践,产生了以装扮的形式把人塑造成“有生命的艺术品”的特殊造型艺术方式和品种。与绘画、雕塑、建筑、影像、装置等美术造型方式并列。使人们对于这种“扮装艺术”造型现象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进而区别不同性质的化装行为。更重要的是促进这种特色造型艺术的独立发展——产生“扮装艺术”品种的专门家和专门行业。
(四),本学科的理论与绘画密切结合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本学科已经形成独特的学术、艺术结合的学科体系。本学科研究的核心意义在于,用很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及史学、理论研究,发现并论述具有现代品格的“虚拟与现实辩证构成”扮装人物画形式系统和“戏幻”造型美学理论、“虚拟形态”造型美学理论等(是作者从民间艺术和草书、京剧脸谱等造型艺术领域发现的,对早已存在千百年的以人的智慧主动想象、创造而极少模仿的人物造型,例如京剧扮装把演员变成“霸王”、“钟馗”、“关羽”等形象的幻化造型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论述的重要理论),是与传统的写实人物艺术形式与其再现美学、写意人物艺术形式与其写意美学是互补相成的辩证、并立的关系。打破写实形式与写意形式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而历史悠久的“戏幻”造型现象被边缘化的倾向。片面地强调“现实”与真实性而忽略虚拟性想象与创造,就否定了人的“最高属性”(马克思谈想象的用语)。“虚拟与现实辩证结合”人物画形式比写实形式、写意形式更深刻、直观地揭示人物的内在本质,具有现代性。


建构本学科着意提倡“虚拟形态”人物画造型,意在与写实人物造型并肩发展,是因为人物造型的虚拟与写实两方面是互补相依的。虚拟如其“灵”,写实如其“肉”。扮装造型证明“虚者实;实者虚”。老子讲的道理更有说服力,他说因为瓦罐腹中是空的才能盛东西。是形象地讲明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艺术的“虚”是精神的“实”,是艺术创造和审美联想的智能空间。

张天翼:1947年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学者画家。兼擅中西绘画。)
抗疫迎春山水有情·钱桂芳师生作品展
国际文明论坛艺术交流组委会特聘委员——钱桂芳
名家推荐 | 山水画家钱桂芳暨作品欣赏
「艺术中国」——钱桂芳和他的山水画
一生挚爱山水画,毫无保留传技法
寻访革命圣地圆儿时梦想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钱桂芳师生山水画作品展
【辉煌中国-百年征程】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杰出艺术家:钱桂芳
中国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收藏投资潜力艺术家——钱桂芳
陈汝明书画作品入选限量珍藏版集邮册
本网讯:2018年元月9日获悉,著名书画家陈汝明先生书画作品,经《中国邮政》,《中国大众文化专业委员会》审定入选《中国邮政》《限量珍藏版集邮册》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Scroll to Top